logo

古建筑裝飾彩畫綜述

首頁>新聞 > 行業資訊

古建筑裝飾彩畫綜述 2019-03-18 17:55:32

      我國古建筑多是以木構架為主,正所謂“雕梁畫棟”,那么彩畫作為最鮮亮的色彩裝飾便成為了木構件裝飾的重要手段。本文按照建筑彩畫的歷史發展,對中國古建筑裝飾彩畫樣式進行了分類,概括了繪制內容、形式風格和樣式特征,對古建筑保護和裝飾彩畫創作有基礎意義。

中國古建筑彩畫多繪制于室內外墻壁、檐、梁、枋、柱頭、斗拱及室內天花、藻井,是對建筑構件進行藝術加工而形成的建筑裝飾,它們色彩豐富,使中國古建筑顯得更加金碧輝煌。其實際作用,一是裝飾建筑,二是保護木構件及個別磚石部位不受風雨侵蝕。換句話說,彩畫集功能與審美于一身。彩畫伴隨著中國建筑的發展而發展,從文獻記錄來看,《禮記》中道:“楹,天子丹,諸侯黝,大夫蒼,士黈。”這段文字說明色彩的象征性已形成禮制,與社會等級相匹配。從考古實證來看,秦漢時期西蜀成都已經出現種類繁多的精美漆器,對大漆運用的推測應該可以推及木構建筑的承重結構、上漆技術當不成問題,故有“山節藻棁”和“設色施章”之說。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迅速發展,彩畫在裝飾紋樣上出現了卷草、蓮花、火焰、飛天等圖案,寶珠和曲水萬字也占據一定裝飾地位,二方連續、四方連續兩種式樣均已有,這也影響了后期隋唐彩畫風格的發展。宋元時期,彩畫史又翻開了新的篇章。宋代帝王重視繪畫,成立了畫院,院體畫盛行折枝寫生花卉和沒骨花卉,寫生花卉以牡丹為主,其次是蓮花,這些都被當時的各地建筑模仿與吸收,成為當時建筑彩畫的一大特色。

微信圖片_20190403154216.jpg

盛唐是我國彩繪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。《營造法式》“彩畫作”總結了隋、唐、五代以來流行在全國各地的不同工藝及作法,規范了按工藝程度、圖紋用意及材料劃分若干等級,按等級的不同施于不同類型的建筑上。《營造法式》規范了六種基本做法:五彩遍裝、碾玉裝、青綠疊暈棱間裝、解綠結華裝、丹粉刷飾和雜間裝。唐式五彩裝彩畫圖案大多以紅色作底,青、綠、朱、白、黑五色攢退,色彩鮮艷,以暖色為主,圖案線條剛勁有力,圖案紋樣多以花草為主,布局沒有三廷之分,總體效果疏朗大氣。


1.jpg

唐式朱墨彩畫朱墨彩畫的特點是色調淡雅,一般不是用純色,兩筆起暈。圖案邊緣用朱紅色勾線,這是不同于五彩裝和碾玉裝之處。圖案以花葉為主,多是兩方連續紋樣,構圖翻卷折疊,起伏回旋似水波,舒卷萬千,風雅之至。


      宋代的建筑形式比唐代規模更宏大,變化也愈加繁多,彩繪的表現手法也更為豐富。其特點是用墨更講究筆法的流暢飄逸、線條的剛勁挺拔,花紋圖案也變得活潑多樣。在操作技法上,宋代以線條輪廊和圖案造型為主、以退暈技法為輔、以青綠為主色、以紅黃為陪襯,風格清淡雅致。由于宋代禁止民間私設金爐溶金,所以彩繪中很少用金飾,這也成為宋代彩繪的一大特色。宋式五彩遍裝彩五彩遍裝是在唐代五彩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,是以青、綠、朱三色為主色調的一種彩畫形式。圖案外緣以青、綠、朱三色疊暈,枋心內飾以五彩花紋或者五彩錦紋,一般來說,紅底飾以青綠花紋,青底飾以紅綠花紋,色彩相間形成對比色,認色攢退,精工細作。

       宋式碾玉裝彩畫碾玉裝:將青綠色作為主色調用色,不用紅黃暖色,以同類色的冷色調為主,沒有冷暖對比,所追求的是一種和諧的視覺效果。即便偶爾有其他顏色,也只是點綴。所以整個畫面多疊暈,從色彩上來看猶如磨光的玉石,故稱“碾玉裝”。明、清的旋子彩畫在色調上就是繼承了碾玉裝彩畫的特點。在紋樣的使用上,使用花紋、瑣紋,通常不采用五彩遍裝中的飛仙、飛禽、走獸,與它所采用的色調相對單一,造型不求復雜有關。

3.jpg

唐宋時期五彩遍裝是各類彩畫中用色最多和紋飾最繁復的一類。它要求每一建筑構件均繪彩畫,且須施用多種顏色。用色以朱、赤、黃等暖色為主。疊暈除用青、綠外,還可用朱、赤等暖色,形成冷暖對比。同時,“五彩遍裝”是唯一可以用金的彩畫,錯彩鏤金的效果是其他彩畫種類所不能比擬的。間裝法和疊暈法是《營造法式》中五彩遍裝著重記錄的用色方法。所謂“間裝”,是一種在建筑相鄰各間的同類構件上,或在同一構件的不同段落或分件上有規律的交替使用幾種冷暖、深淺不同的底色的手法。比如在青地上畫紅綠花、綠地上畫青紅花、紅地上畫青綠花,間隔排列,以較少的顏色來營造較為富麗的效果。所謂“疊暈”,是用同一顏色調出二到四個色階,依次排列繪制裝飾色帶的手法。故顏色由淺入深,分成若干層次。五彩遍裝常用的紋樣有花紋、瑣紋(“瑣”形容玉的清脆聲,有細小之意)、飛禽紋、走獸紋、云紋等大類,每種紋樣又再分成若干品。

4.jpg

宋式青綠疊暈棱間裝彩畫

       青綠疊暈棱間裝

        青綠疊暈棱間裝:是一種以青綠顏色暈染邊棱,基本不用花紋的彩畫。主要繪制于斗拱之類的構件上。除了柱頭、椽頭有如意、蓮花等少量紋樣變化外,其主要使用部位——斗拱,只用疊暈。

        除了以上幾種形式,還有赤白彩畫、雜間裝等形式。

       宋代赤白彩畫(粉丹刷飾或土黃刷飾):是一種用暖調色彩涂飾于建筑構件的彩畫。構件各部位顏色皆為平涂,不作任何疊暈的處理。若斗拱、粱枋和柱子刷滿土紅,即為丹粉刷飾;若以土黃代替土朱,則為土黃刷飾。所以這也是彩畫中最簡單的一種。故此,紋樣也極少,“白粉緣道”和“七朱八白”是此類彩畫中最常見的紋樣。

        雜間裝:上述幾種彩畫形式有時可以在同一建筑中同時使用,相間布置,猶如雜燴,故稱“雜間裝”。這種方法,可以使建筑色彩更加豐富。

       元朝時畫工們在額枋彩畫上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旋子紋樣。旋子紋為一圓形而富有旋轉動感的花卉裝飾圖案。以后旋子紋也成了明清兩代彩畫中一種很重要的紋樣。元立國不到百年且戰亂不止,現今留存的彩繪很少,只有山西永樂宮、洪洞廣勝寺等幾處實物。但分析研究這些僅存的實物可以得知,元代彩繪對我們建筑裝飾的發展仍有一定的貢獻。主要是以青綠為主調、同時輔以黑白線作各部圖案的輪廊線,使作品更加明晰典雅。元代還首創了在建筑物的枋心添加泥塑圖案這一新的技法。

       北京雍和宮北出土有元代亭子彩畫。元代的建筑在北京留下的不多,現在認定北京元土城遺址公園為元代土墻。北京城的城墻里一度存有元大都內的彩畫,但是其等級不高,無金,沒有暖色,只有藍色和綠色。現在都不復存在了。

       元代彩畫是什么樣的狀況?中國古建筑的簡史里記載了元代皇宮里的狀況。元代皇宮里柱子是方的、紅的,上面畫著金龍,這種技術是正確的,但是現在沒有實物可參考。除了北京城里留下的元代彩畫,在各地還有一些準官式的彩畫。山西省芮城縣有一個元代的大廟叫永樂宮,在它的無極殿里有元朝泰定三年的彩畫。永樂宮的彩畫和元大都的大都一致的,但是也有不一致的地方。永樂宮的軸及其有特色,它繼承了唐宋時期的特點,頂上統一區構,表面抹泥,畫的是黑底的牡丹花和龍尾。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龍的彩畫時隱時現,只露出了龍頭和龍爪子,身子卻看不見,富有神韻,龍就好像是在牡丹花上穿梭,給你很多想象的余地。如何認識山西芮城這批構建上的元代彩畫和元大都的這批彩畫?它有幾個公同特點,都是方心式、斗拱上都有花、基本顏色都是藍綠黑白這樣的冷調色,用金及其恰當。它是在斗拱邊上的四面畫黑邊,在黑邊的構造的棱處用金線畫2毫米到3毫米長。你從底下往上看,完全能感覺到斗拱是亮的。斗拱的輪廓和造型為什么清清楚楚?就是因為它是線描畫的。追溯元大都和永樂宮這一批彩畫的源,是從北宋汴梁起源的呢?還是直接由唐代長安傳來的?這是我一直想得到解答的。元代以后到清代這個情況是比較清楚的,現在很多人畫的彩畫復原都能和元大都的彩畫吻合。

明明清的彩畫與各歷史時期的彩畫相比,實物保存較全面。明清時期建筑彩畫的制作手法已經完善:襯底襯色技術、罩染技術、堆粉貼金技術、調色全色術、疊暈技術等等,都有所發展和提高。明清時期的彩畫還有一個突出之處,就是產生了以青綠兩色為主的冷色調,這使得建筑裝飾的色彩和造型更趨向優雅耐看。

明代木構彩畫以梁、檁、額枋等柱頭以上部分為重點,斗拱上的彩飾只作單色平涂或單色退暈為主,這與宋代相比,顯得較為“輕描淡寫”。旋子彩畫在用色上很少用紅色,尤其慎用金色,最多為“點金”,給人以冷艷高雅而沉靜之感。明代是建筑和彩繪的繁榮時代,其主要品種有云龍彩畫和龍草彩畫,旋子彩畫技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其特點是畫面色澤飽滿、圖案豐富、裝飾性強。受佛教在我國廣泛流傳的影響,明代建筑彩繪的宗教藝術傾向也日趨濃郁。

5.jpg

清清代彩畫,除了繼承了過去的傳統,在取材和制作方法上還有了新的變化,使傳統的建筑彩畫得到一定的提高和發展。此時期,制作更加規范、等級更加嚴密,吸收了滿族、蒙古族和西方的一些裝飾特點,裝飾手法與紋飾紋樣十分豐富,使之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畫的窠臼,形成了具有清代風格的“清式彩畫”。清式彩畫的色彩基調以青綠色的冷色調為主,用紅的范圍比明代多了;在康乾年間,彩畫的用金量驟增,故宮的太和殿、奉先殿使用金箔面積占50~100%左右。清式彩畫的重點在檐下,挑檐桁和下面的大小額枋分為五段,兩端稱“箍頭”,稍向內的部分稱“藻心”,中間部分稱“枋心”,枋心邊線稱“棱線”。制作工藝上,清式彩畫在繼承明代的基礎上,結合瀝粉、貼金、掃青綠等手法來加強裝飾效果。

到了清代,彩繪發展已高度成熟,官式彩繪可分為五類,即:和璽類、旋子類、吉祥草類、蘇式類和海墁類。每科畫種又分多種作法,如旋子即分8種;和璽又分4種,蘇畫又分4種,加之天花、椽頭、斗拱、地方等彩畫,五花八門,不勝枚舉。漢地尤以山西地方彩畫為盛,其漢紋錦、大金青、二金青彩畫精美絕倫;曲阜孔府孔廟彩畫也較為繁盛;少數民族地區的西藏佛寺彩畫、云南彩畫都極其華美精彩。清式彩畫在材料品種使用上有了更多的突破,除了傳統的石色之外,繪制異獸、包袱、白活所必須用的植物色也大量使用,更突出的是為使彩繪配合建筑等級之需,昂貴的金色也廣泛施用,使得高等級建筑顯得金碧輝煌、光彩奪目。總之,清代建筑彩畫無論是規模、品種、色彩、工藝等都有長足的進步,達到彩畫史的最高峰。清式和璽彩畫和璽彩畫是清代彩畫的最高形式,也稱宮廷彩畫。金龍和璽彩畫是和璽彩畫的最高等級形式,各大線均瀝粉貼金,青綠二色攢退,盒子、藻頭、枋心均為瀝粉貼金,平板枋、墊板均作龍紋片金彩畫。和璽彩畫根據各部位所畫內容的不同又分為金龍和璽、龍鳳和璽和龍草和璽等。在這三種和璽彩畫中,圖案內容有所不同,但大的色彩關系安排上基本一致。和璽彩畫中的主要紋樣和線條都貼金,金線的一側襯以白粉線,或是同時采用退暈法,整體色彩燦爛、輝煌而又明亮。其中金龍和璽用大量瀝粉貼金,最為富麗。

6.jpg

7.jpg

           金龍和璽彩畫

8.jpg

        龍鳳和璽彩畫

        和璽彩畫多用于宮殿建筑的主殿,主要由箍頭、枋心、藻心三部分組成,藻頭部分作橫“M”形。總體上,和璽彩畫(圖1)的構圖以人字形曲線貫穿,裝飾內容以龍紋為主要題材,主打色彩是青、綠、紅、紫









2019伊综合中文字幕,精品国产免费丝袜一区二区,亚洲区综合区小说区无广告,国产女高潮中途打电话,亚洲欧美卡通动漫丝袜在线,国产大胸美女福利视频